是時候停止對男性部下使用「君」稱呼──稱謂如何扭曲評價與關係
前言
「男性部下叫某某君,女性部下叫某某桑。」 對日本職場的中年世代而言,這種稱呼在職涯裡司空見慣,而我始終覺得不對勁。
為什麼只有「地位較低的男性」得永遠被叫作「君」? 這個稱呼帶著「不成熟」「下位」的暗示,不論當事人願不願意,都會扭曲人際關係。 這種扭曲也會反映到評價與信任之上。
本文會以我的經驗與當代價值觀為基礎,深入剖析「君稱文化」的問題,並說明我們為何必須現在就改掉它。
稱呼文化的歷史背景
「男性=君」「女性=桑」的區別究竟是怎麼來的?
在戰後的日本社會,學校與社團普遍把男學生叫作「君」、女學生叫作「桑」。這是當時性別分工的文化映射,後來原封不動地搬進了職場。
「男生用君稱、女生用桑稱」的風氣延續到了成人世界。 然而社會早已變化。性別平等推進,職場地位與能力不再由性別決定,唯獨稱呼仍在拖著舊習不放。
給不熟悉日本敬稱的讀者的說明:-san 是中性且表示尊敬的語尾,類似中文的「先生/女士」;而 -kun 則傳統上用來稱呼男孩、男性部屬或親近的同事。由於 -kun 帶有屬於下位者的含義,只對男性使用 -kun 會在無形中強化等級差異。
稱謂的無形力量
稱謂不是單純的標籤,語言自帶份量。
持續把男性部下叫作「君」,會在無意間固定「桑=對等的敬稱」「君=年幼的稱呼」。 女性叫「桑」、男性叫「君」,表面上只是小差異,卻足以扭曲組織氛圍。
- 權力結構的固化:稱謂上的上下差讓領導與部下的關係被固定住。
- 騷擾的溫床:稱謂與「自己人」「孩子氣」的對待綁在一起,讓無意識的壓制行為被合理化。
- 同時,「某某君」仍被視為自己人,「某某桑」則像遲早會因婚姻離職的外人,這種前現代的暗示揮之不去。
稱謂是一種日常行為,越是不假思索,影響就越深,會在不知不覺間形塑職場文化。 更何況,若只是男女差異,或許還能辯稱是區分,可是他們面對比自己地位高的男性時,一定會乖乖加上「桑」。
坦白說,在這個年代,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比自己年輕或資歷較淺的人會成為上司。 相反地,從未帶過年長部下的主管,如今已經少見。
在這樣的時代裡,堅持對後輩或年輕人叫「君」、對前輩或年長者叫「桑」,並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難道你會在原本叫作「某某君」的後輩升任上司的瞬間,立刻改口叫「桑」嗎?
我確實見過這樣的中年人。把只在公司內才算數的職銜當成權威,角色一調整就急忙換稱呼,模樣就像被校規牽著走的中學生,令人尷尬。
若一開始就尊重每個人格,即便真的遇上部下變成上司,也不會覺得羞辱或難堪。
我的親身實踐──改用「桑」稱呼
大約十年前起,我刻意也用「桑」來稱呼男性晚輩與部下。 起初有些彆扭,但我很快就感受到其效果。
- 我心中自然生出對對方的基本敬意。
- 與後輩的距離變得平等,對話更為順暢。
- 無謂的攀比減少,建立信任更容易。
- 最重要的是,我再也不用為何對女性用桑、對男性用君找藉口。
更讓我驚訝的是,我自己的意識也跟著改變。稱謂一換,看人的視角也會轉變。 這不只是禮節,而是改造組織文化的小小實踐。
現代社會與稱謂的更新
在強調多元與共融的時代,「男性用君、女性用桑」顯然已經過時。
看看海外:英語世界雖仍有 Mr./Ms. 等敬稱,但現代商業場景愈來愈傾向直呼其名。自 2015 年起,英國也推廣性別中立敬稱 Mx.(讀作 mix 或 mux),方向是讓所有人都獲得同等尊稱。
這既能防止把男性視為「自己人」而縱容傲慢,也能避免把女性推向圈外的例外位置。 它有助於防堵騷擾、改善工作環境,並提升年輕員工的投入。
建議──所有人都用「桑」稱呼
結論很簡單。
- 對男性與女性部下,一律使用「桑」。
- 不把稱謂當成形式規則,而是明確表明「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地尊重」的姿態。
稱謂看似枝微末節,卻能改變組織的空氣與關係。 亞里斯多德早就指出,言行一再重複會成為習慣,習慣終會塑造人格。
停止「君稱文化」、徹底改用「桑」,是建立健康職場文化的一小步,也是培養尊重眾人的人格的一小步。
結論
稱謂是形塑人際關係的無形力量。 對男性部下固執地用「君」,會扭曲評價與關係,也不符合現代的性別平等。
別再忽視那股細微的不適,從改變稱謂做起。 這一步能在職場扎下敬意與信任,培養面向未來的組織文化。
不熟悉的中年世代或許會感到彆扭,但一旦習慣,就會發現自己曾多麼自以為是,也會看到仍堅持「君稱」的中年人有多麼可笑。 這份謙卑的自覺只會帶來正面效果,絕不會讓你吃虧。
讓「只有地位較低的男性才被叫作君」的文化走入歷史吧。下一個世代的標準,就是對任何人都使用「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