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被長期擱置的模糊詞彙

「管理」這個詞在第一線與經營層被反覆提起,卻總被晾在模糊不清的狀態。 不少主管面對部屬或後輩問出「什麼是管理?」時,無法給出明確且令人信服的回答。 即使如此,他們也不願承認「其實我不懂管理」,而是擺出教育者的姿態,拋出似是而非的反問或要對方「自己想想看」,藉此逃避。

沒有屬於自己的明確定義,就無法實踐管理。 因為人不可能執行自己都不了解的活動。

領導力或許受到天賦與個人魅力影響,但管理是一項活動。 既然是活動,就不能在沒有定義的前提下執行。

管理的定義──為達成目的的全部活動

我的立場十分明確。管理,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為了達成目的與目標所進行的一切活動」。

若這句話仍讓人感到抽象,可以再拆成三層活動:

  • 調節組件:設計與調整機制、規則與流程,使其有助於達成目標。 →例如訂定規範、確定報告的形式與風格、建構進度管理的機制,並設計與落實達成目標所需的各項活動。
  • 調節資源:確保人、事、物、資金、時間等來源在數量與品質上充足。 →例如調度與籌措資源;針對人才進行訓練以提升能力、調整配置、指派其負責組件,甚至在必要時削減資源。
  • 調節並適應環境:面對外部環境與市場的變化、威脅與限制,持續維持可達成目的的狀態。 →例如對外施力、履行社會責任、應對外部風險或監管,乃至必要時調整目標值本身。

換句話說,就是把所屬的組織視作一個系統,為了支撐其存在意義(目的),在環境之中持續調節組件與資源——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管理。

順帶一提,本文雖然建基於我的主張,但無須擔心。德魯克也說過:「管理是一項工作,是有紀律的實踐活動」。

歸根究柢,組織的興衰取決於管理。從我數十年前在自認無能的主管底下累積的不滿,到最新的Gallup《State of the Global Workplace, 2025》報告指出團隊敬業度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主管自身敬業度不足,皆說明了這個道理。

與領導力的差異──描繪目的地的能力

接著常被拿來比較的是領導力與管理的不同。

  • 領導力是基於組織存在的意義,決定「要前往何處」,並引導成果。企業理念或方針正是為此聚焦方向性的語言。
  • 管理則是在既定目的地之下,調節組件、資源與環境,使組織得以前行不輟的能力。

在地圖上寫下讓眾人嚮往的目的地的是領導力;持續操縱船舶駛向那裡的是管理。兩者互補,角色卻截然不同。

利益與環境──CSR/ESG的定位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營利企業的存在意義是「持續創造利潤」。這是不言自明的前提。

另一方面,近年社會越來越重視CSR與ESG等要求。 千萬別誤以為那是新的目的。

企業同樣是置於環境中的系統。若無視CSR/ESG,就會失去社會信任,遭受監管與批評,最後無法持續創造利潤。 因此,ESG與CSR作為「環境要素」被納入管理的範疇。為了維持利潤這一目的,適應環境不可或缺。 換言之,所謂「因為ESG/CSR而改變管理定義」「嶄新時代的管理」之類說法,實在過於膚淺。

Gallup的報告亦指出,主管正承受「新的顧客期待」「AI與數位轉型」「彈性工作方式」等外部壓力。包含CSR/ESG在內的環境要素,本來就是管理的對象;它們不會讓管理的定義突然天翻地覆。

「沒有定義的主管」會失敗的理由

那麼,典型的失敗式管理是什麼?

正是在尚未掌握管理明確定義之前就身居管理職的人。

他們可能短時間內交出成績,也許是遇上優秀部屬,或有外在順風支撐。但這些都不會長久。一旦環境變動就土崩瓦解;部屬離去則立刻瓦解。

「沒有定義的主管」之所以失敗並非巧合,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管理當作一項活動。

成功的困難──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反過來說,若能為管理下定義就必然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 理解並實踐定義是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

資源不足、外部環境劇烈變化、超出權限的政治壓力等,即便是再優秀的主管,也有無法抵達的情況。 既然管理是一項活動,就必須持續進行。但目標無法達成的條件確實存在。如果誤解這一點而陷入「管理萬能論」,反而會傷害組織。

Gallup的報告也補強了此結論。接受基礎培訓的主管,與未受訓者相比,「積極表達不滿」的比例減半。進一步學習教練技巧時,主管本人的績效提升20〜28%;若持續接受訓練與成長支援,管理職本身的幸福感亦提升32%。也就是說,唯有「定義」「技能開發」加上「環境適應」兼備,組織才有機會逼近持續成功。

管理意味著結果責任

最終,衡量管理或領導力的標準極為簡單:結果責任。

對營利企業而言,「持續創造利潤」就是存在意義;是否穩定達成通往該目的的目標,是評估管理好壞的唯一指標。 流程與方法論只是輔助線。最終一切都回到「是否達成目的」。

結論──擁有定義並持續行動

什麼是管理? 答案如下:管理,就是為了達成目的與目標=持續創造成果的所有活動。

  • 沒有自己的定義,就無法進行管理。
  • 只有持續創造成果,才會被評價為「善於管理」。
  • 環境要素不是目的,而是制約條件。
  • 管理並非萬能,但只要持續行動,就不存在「無法管理」這種情況。

管理不是魔法或天賦,而是在適應環境的同時,把組織視作系統並為達成目的而不斷實踐的歷程。雖然沒有萬用手冊,卻有許多方法論。只要不忘本質,就能讓組織遠離「沒有定義的主管」那種仰賴偶然或部屬的危險。

FAQ(常見問題)

問:什麼是管理? 答:指為了達成組織或團隊目標,對人、事、資訊與流程進行規劃、協調與控管的全部活動。它不是單純的職稱,而是「維持持續產出成果的機制」這項行動。

問:管理與領導力有何不同? 答:領導力是「決定令人信服的目的地」,管理則是「為了朝向目的調整機制(組件)與資源,並處理環境」。優秀的主管兼具兩者,但僅有其中之一無法維持長期成果。

問:為什麼徒具頭銜的主管會失敗? 答:因為他們不了解管理的定義,只會臨時下指令。即使偶爾有成果,也缺乏再現性,一旦失去優秀部屬就立刻崩解。

問:缺乏管理的組織有什麼特徵? 答:典型情況包括「只有在某些能幹的人在時才有成果」「一次成功後便接連失敗」「部屬疲憊不堪而離職」等。

參考文獻與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