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 三扇門之中,1 扇藏著豪華新車,另外 2 扇藏著空獎的山羊。

  • 玩家先挑選其中 1 扇門。

  • 隨後主持人(知道所有門內狀況的人)一定會打開 1 扇空獎的門給玩家看。

  • 然後玩家必須決定,要維持原本的選擇,還是改挑「剩下那扇仍未打開的門」。

  • 結論相當明確:改換選擇才是壓倒性有利(勝率 2/3)

  • 文章搭配可在瀏覽器操作的模擬工具,讓你用「眼睛看到」這個違反直覺的機率,並真正理解為何如此。


前言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自己覺得這樣才對,可是數學答案偏偏完全不同」的經驗? 蒙提霍爾問題正是直覺與邏輯正面衝突的典型案例。

筆者當年也一直以為「最後只剩兩扇門,機率應該各半吧」,怎麼想都不服氣。 於是用 Excel 跑了數千次模擬,看著勝率逐漸收斂到 2/3,才終於釋懷。 這回我們重新整理當時的筆記,並且更進一步公開一個任何人都能在瀏覽器上操作的模擬器


題目的規則(三扇門版本)

  • 在三扇門背後,[設定 1 扇有新車、另外 2 扇是山羊(空獎)]。
  • 玩家先從三扇門中挑 1 扇。
  • 接著,完全掌握門內狀況的主持人,會從剩下的兩扇中必定打開 1 扇空獎
  • 結果玩家面前會剩下「原本挑的那扇」和「另一扇仍關著的門」兩個選項。
  • 最後,玩家必須決定「維持原本選擇」還是「改換到另外那扇門」。

為什麼直覺會失靈?

多數人會想:「既然最後剩兩扇門,那當然各有 1/2 機率。」 這就是最大的誤解。

  • 一開始就選中獎品的機率,其實只有 1/3
  • 相對地,一開始挑到空獎的機率有 2/3
  • 主持人一定會打開 1 扇空獎門,於是剩下那扇沒被打開的門,就承接了 2/3 的中獎機率
  • 因此維持原選擇的勝率是 1/3,改換到另一扇門的勝率則是 2/3,也就是換門更有利兩倍

用樹狀圖拆解

如果用樹狀圖分情況討論,就更加清楚了。

  1. 如果一開始就選到「中獎門」(機率 1/3)

    • 主持人會打開一扇山羊門。
    • 這時候如果你換門,就會換到空獎而輸掉。
  2. 如果一開始選到「空獎門」(機率 2/3)

    • 主持人必然留下中獎門不打開。
    • 於是你只要換門,就會換到中獎而獲勝。

結果很明顯:換門的勝率 2/3,不換門的勝率 1/3


推廣到 N 扇門

蒙提霍爾問題不只三扇門,也可以擴充到 N 扇門的情境。

  • 當門的數量是 N
    • 維持最初選擇的勝率是 1/N
    • 最後換門的勝率是 (N−1)/N

想像有 100 扇門。 你一開始挑中獎門的機率只有 1/100。 而挑到空獎的機率有 99/100,主持人會打開其中 98 扇把空獎清掉,確保中獎門留下來。 因此剩下的那扇門就有 99/100 的機率藏著獎品。 想到這個例子,就能更直觀地理解「換門絕對有利」。


用 Excel 和瀏覽器「看著理解」

在 Excel 裡執行數千次模擬,可以看到換門策略的勝率慢慢趨近 66.6%,完全符合理論。

但光是數字不容易留下印象。 所以這次我們公開了一個純瀏覽器就能運作的專用工具

模擬器亮點

  • 手動體驗模式:親自選門,看主持人開門的演出。
  • 自動模擬模式:幾秒內就能跑上萬次試驗,觀察勝率如何收斂。
  • 支援 N 扇門設定(3〜10):直接體驗一般化之後的情境。
  • 勝率圖表:把不同策略的勝率用圖形對比呈現。

同時感受「直覺」與「統計」,蒙提霍爾問題的本質就會愈來愈清晰。


常見反駁與注意事項

  • 如果主持人也是隨機開門、甚至不知道獎品在哪? → 這樣他可能會誤開獎品,問題設定就完全變了。

  • 如果主持人遵循別的規則開門? → 只要玩家知道主持人的規則,條件機率就可能被改寫。

  • 「最後只剩兩扇門,難道不是各 1/2?」的迷思 → 主持人的行為本身就是資訊,兩扇門並不對稱。 一扇的中獎機率是 1/3,另一扇則是 2/3。


小結

  • 蒙提霍爾問題是個容易讓直覺誤判、但邏輯推理又異常單純的機率題
  • 把主持人提供的資訊納入考量,就能證明**「換門」策略永遠更有利**。
  • 無論是 Excel 的統計模擬,還是本文提供的瀏覽器模擬器,都能從數字與體驗兩個角度加深理解。

不妨親自動手試試,跨越感覺與理論的落差。 模擬器入口在此 → Monty Hall 模擬器


附記(重新整理當年的備忘)

筆者當年瘋狂用 Excel 重複試驗時,突然領悟到:「換門這個動作,其實等於一開始就挑了兩扇門。」 本文就是根據那份體會重新編輯與擴充而成。

有趣的是,蒙提霍爾問題在 1980 年代後期於美國爆紅時,曾在雜誌 Parade 上引發軒然大波。 編輯部收到超過一萬封來信,其中大多數都堅信「勝率各半」。 甚至有大學教授、研究員、統計學者寫信抗議,可見連專家都會被直覺牽著走而得出錯誤結論。

這段插曲充分說明,蒙提霍爾問題如何背叛人類的直覺,同時提醒我們邏輯思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