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教授)與🐣(學生)的對話中,交織技術背景與世代視角,理解IPv6的特性。 放輕鬆慢慢讀,自然就能看清IPv4與IPv6的核心差異。


對話開始

🐣(學生)「教授,IPv4和IPv6究竟差在哪裡?新的版本總不會樣樣都更好吧?」

🧙‍♂️(教授)「最大差別是位址空間。IPv4是32位元,只有約43億個位址;IPv6是128位元,幾乎無限。這一點是無條件的優勢。」

🐣(學生)「那其他功能呢?」

🧙‍♂️(教授)「有SLAAC自動設定、加強的多播以及可擴充表頭。不過營運複雜度也提升了。現場對於地址擴大以外的部分都還在爭論。」


📌 提示:IPv4與IPv6的基本差異

  • IPv4使用32位元位址,IPv6使用128位元位址。
  • IPv6導入SLAAC、自動設定與可擴充表頭等新功能。
  • 營運負擔增加,新功能不見得人人買單。

路由與記法

🐣(學生)「路由真的差很多嗎?」

🧙‍♂️(教授)「基礎是一樣的。IPv4的 0.0.0.0/0 只是換成IPv6的 ::/0。BGP、OSPFv3等路由協定仍然依循相似的原理運作。」


DHCP與SLAAC的雙軌運行

🐣(學生)「IPv6的位址也是用DHCP發嗎?」

🧙‍♂️(教授)「有DHCPv6,也有SLAAC。路由器發布前綴,終端自己產生位址。不過DNS資訊常常還是仰賴DHCPv6,所以實務上多半兩邊一起跑。」

🐣(學生)「可是現在SLAAC不是已經能帶DNS了嗎?」

🧙‍♂️(教授)「RFC 8106,也就是RDNSS,可以讓RA攜帶DNS資訊。但不同作業系統與設備的實作差異很大,許多環境仍需要DHCPv6。理論上說是“問題已解”,實際上還是得雙軌運行。」

🔎 補充:透過RDNSS分發DNS RFC 8106(RDNSS)允許路由器在RA中直接宣告DNS伺服器。 因為各種系統與裝置的支援程度不同,許多部署仍倚賴DHCPv6,因此雙軌並行相當常見。

🐣(學生)「結果還是要兩套一起用,真麻煩。」

🧙‍♂️(教授)「沒錯。“完全自動又省事”的幻想早就破滅了。」


NAT與安全觀

🐣(學生)「IPv6沒有NAT吧?直接曝露在外面不就很危險?」

🧙‍♂️(教授)「IPv6基本沒有NAT,改用防火牆控管。IPv4的NAT會順帶擋掉外部流量,但在IPv6裡必須自己設計明確的政策。」

🐣(學生)「對新手來說也太恐怖了。」

🧙‍♂️(教授)「的確如此。IPv6把責任直接交到網路設計者手上。」


📌 提示:NAT與防火牆的差異

  • IPv4的NAT會附帶阻擋外部連線,算是副作用的安全保護。
  • IPv6直接配發全球位址,因此防火牆成了必需品。
  • 安全模型從根本上就不同。

服務發布的差異

🐣(學生)「IPv4靠NAT可以把好幾個服務綁在一個IP上,那IPv6呢?」

🧙‍♂️(教授)「IPv6沒有那麼直覺的機制。同一個位址上沒有“理所當然的多服務”,只能用DNS名稱或反向代理來分流。」

🐣(學生)「聽起來更麻煩了。」

🧙‍♂️(教授)「隱形的便利已經消失,只能靠明確的設計。」

🐣(學生)「可IPv6不是位址多到用不完嗎?」

🧙‍♂️(教授)「沒錯。實際上可以替每個服務分配不同的IPv6位址。不必像NAT那樣把所有東西塞進同一個IP配port,反而架構更簡潔。」

🔎 補充:在IPv6中分配服務 IPv6讓每部主機擁有充裕位址,因此可以為不同服務分配專屬IPv6位址。 仍然可以用同一位址加多個port,但在沒有NAT後,整體配置往往更乾淨。


IPv6普及緩慢的原因

🐣(學生)「IPv6怎麼這麼久還沒普及?」

🧙‍♂️(教授)「因為IPv4被延命得太徹底。家用NAT、ISP的CGN,甚至還出現IPv4位址交易市場。“沒壞就不換”的狀態延續了二十多年。」

🐣(學生)「也就是說惰性比技術進步更強?」

🧙‍♂️(教授)「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樣子。」


過渡期的複雜與世代議題

🐣(學生)「現場運作還是得同時維持IPv4和IPv6吧?」

🧙‍♂️(教授)「對啊。得跑dual-stack、建轉換層、監控紀錄也要兩份。過渡期本來就會多出一堆負擔。」

🐣(學生)「原來不是“換上新系統就全解決”。」

🧙‍♂️(教授)「反而會有一段混亂期,很難只靠其中一邊。」

🐣(學生)「而且這段過渡期正好和就業冰河期那批工程師還在職場的時期重疊。」

文化提示: 日本的「就業冰河期」(就職氷河期)指的是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畢業的一代,當時企業大量凍結徵才,每個職缺都要經過激烈競爭。

🧙‍♂️(教授)「沒錯。社會的冰河期與技術的過渡期並行。能撐過兩者的人擁有特別的生存能力。」

🐣(學生)「真的是『雙重倖存者』。」

🧙‍♂️(教授)「他們是穿梭在時代與技術縫隙中的見證者。」


IPv6會成功嗎?

🐣(學生)「未來會不會有人說IPv6失敗了?」

🐣(學生)「不過,現在已有成功的例子了嗎?」

🧙‍♂️(教授)「當然。有不少行動業者已經只跑IPv6,Google的統計也顯示全球超過40%的流量走在IPv6上。使用者常常毫無自覺。」

🧙‍♂️(教授)「未來可能出現兩種敘事:不是被宣告失敗,就是悄悄成功,當大家察覺時已經全面用上IPv6。後者——在無感之中被採用——才是理想。」


📌 提示:IPv6成功或失敗的情境

  • 成功:ISP與行動網路全面轉向v6-only,使用者在無感中採用IPv6。
  • 失敗:IPv4靠延命與轉換層再撐幾十年。

結語

IPv4是歷史性的成功,支撐互聯網超過半世紀。 IPv6是繼任者,但推行遲緩,共存期拉得很長。 安全模型也從NAT帶來的副作用阻擋,轉向必須精心設計的防火牆政策。

IPv6能否成功,取決於它是否能成為人們無意識使用的日常基礎建設。 就像熬過就業冰河期的倖存者一樣,它會默默持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