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六篇文章中,我們依序檢視了公民開發的歷史、神 Excel 的功過、無程式碼/低程式碼的明暗、生成式 AI 帶來的衝擊,以及治理的核心。 作為系列最終篇,本文以 「遺產會不斷誕生,但我們依然要馴服它」 的視角收束,描繪公民開發的未來樣貌。

討論公民開發,不能簡化為「做/不做」的二選一。 歷史早已顯示,它必然同時伴隨 短期的勝利長期的債務。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仍得思考如何行動,才能讓未來繼續向前——這正是本文要尋找的答案。


全系列


遺產不會消失──仍要向前

相信「會有不產生負面遺產的技術」這種幻想,正是無數失敗的根源。

EUC 與神 Excel 曾經拯救過第一線,但缺乏組織化管理,最終變成黑箱並化為包袱。

今日的無程式碼/低程式碼看似光鮮亮麗,實際上也在重演「神 Excel 2.0」的道路。 生成式 AI 帶著「能救回舊資產」的期待登場,然而正如第 4 回所示,要解凍那些從未寫成程式碼的 RPA 或無程式碼資產並不容易。

結論因此十分明確。 遺產必定會持續誕生。 而且 不會出現人人都具備 IT 部門水準並熟練操控神 Excel 的未來。

真正該問的不是「如何避免遺產」, 而是 「如何馴服遺產,並把它銜接到未來」。


分工「草稿」與「清稿」才能開拓未來

如同第 5 回所說,公民開發的本質價值在於 草稿。 第一線自己打造貼合業務的雛形,能讓需求更明朗、減少誤判。 但若就這樣直接進入正式運作,勢必崩潰。

未來要的是讓 草稿與清稿分工的文化 深植組織。

  • 公民開發扮演即興速寫,讓業務需求可視化。
  • IT 部門與專家負責清稿,把速寫昇華成可持續的系統。
  • 生成式 AI 擔任橋梁,提高清稿的效率與準確度。

唯有如此,公民開發才能在未來繼續存活。


對齊視角──重新調整四個角色

正如第 6 回揭示,公民開發墮落成負面遺產的最大原因是 視角錯位

  • 管理層過度著迷於短期成果,忽略長期維護。
  • 第一線認定「明天還能動就算正義」。
  • IT 部門能指出長期風險,卻因資源不足而缺乏實現能力。
  • 中階主管夾在中間,最後也扛起短期思維的大旗,放棄治理。

要馴服未來,就得重新校準這四方的時間軸。 治理不只是規範或管控,而是 整合不同時間尺度

給管理層建立能同時看見短期成效與長期維護的指標。 提供第一線在不犧牲速度下仍能守住底線的機制。 讓 IT 部門不僅能敲響警鐘,也擁有落地執行的能力。 並要求中階主管承擔起協調者的責任。

當這些齒輪彼此咬合,公民開發就能從「遺產量產機」轉變為「通往未來的基礎」。


未來圖像──與遺產共生的數位轉型

理想不是「消滅遺產的 DX」。 而是 「與遺產共生的 DX」

  • 在導入新技術的同時,管理那些必然誕生的遺產,並以可救援的形式保留成程式碼。
  • 讓公民開發發揮草稿價值,由生成式 AI 與專家完成清稿。
  • 透過治理抑制視角錯位,將持續改進的循環納入體系。

同樣不可忘記,在 EUC 時代用 Excel 挽救業務的,是那些自學成才、勇於投入且無私奉獻的英雄。 別再用「神 Excel」這類半帶輕蔑的說法否定他們。 正是他們的熱情與巧思救過第一線,有時甚至救了管理層,也奠定了今日公民開發與 DX 的基礎。

抱持這樣的視角,十年後的公民開發或許不會再被嘲笑為「負面遺產」, 反而有望成為 融入組織文化、持續演進的共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