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第4回我們已經確認,沒有被程式碼化的資產終究會變成未來的負遺產。 因此值得再次追問:公民開發真的是打造正式系統的手段嗎?

答案是否定的。公民開發並不扛起正式環境。 它的本質是把使用者視角的需求定義落成一份「能動起來的草稿」。

如果缺少這個視角,把「公民開發 = 誰都能立即做出系統的魔法工具」畫上等號,就會重演歷史,再度大量製造負遺產。 讓我們整理「草稿式開發」的意義,並思考應該如何善用它。


全系列索引


草稿式開發的價值是什麼

由前線透過公民開發打造的應用或工具,常被評為「不完整」「很粗糙」。 但正是這種「粗糙感」造就了它的價值。

使用者視角的需求被凸顯

想像業務部門利用低程式碼平台建出一套客戶管理應用。 其中反映著第一線每天感受到的直覺:「若不是這樣就很不方便」。

  • 輸入欄位需要多細的粒度
  • 列表畫面想擺上哪些資訊
  • 按鈕怎麼排、操作動線是否順手

這些內容無法只靠「需求說明書」傳達。 就算寫成文字,現場的細膩感受與「工作的手感」幾乎完全流失。 只有當草稿真的跑得起來時,才能引出「這樣就能用」「實際上還是卡」的真實反應。

誤判與缺漏能更早發現

此外,只要有一份在運作的草稿, 「這裡沒有搜尋功能會很困擾」、 「核准流程應該是兩層而不是三層」 這類錯誤理解與缺漏就能在初期浮現。

傳統的系統開發,多半是專家讀完需求書後靠想像來設計。 結果交付後,現場常抱怨「跟預期完全不同」,返工成了日常。 公民開發因此能成為削減無謂返工的強力武器。


把草稿直接導入正式環境的陷阱

然而絕不能把草稿照搬到正式環境。 裡面藏著巨大陷阱。

  • 可擴充性:在小部門可以運作,但擴及全公司就會立刻撞上效能天花板。
  • 安全性:存取控管與日誌管理薄弱,撐不住稽核與法規。
  • 維運性:知識高度個人化,只要作者調離或離職,一切就成了黑盒子。

「草稿有價值」並不等於「草稿可以直接上線」。 否則只會重演神 Excel 從救世主墜為負遺產的劇本。


與專業團隊的角色分工

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公民開發的成果?答案很明確。

  • 公民 = 繪製草稿:具體化使用者視角,提出原型。
  • 專家 = 完成清稿:重新構築,滿足可擴充性、安全性、維運性等非功能需求。

徹底落實這樣的分工,雙方才能最大化各自的優勢。 公民能把「現場的真實手感」直接注入工具。 專家則藉由清稿來確保品質與持續性。

過往的開發手法往往依賴「只靠需求書想像設計」。 有了草稿,討論從起點就能具備高解析度。 這讓開發效率加快,成果品質也同步提升。


治理必須守住的要點

想健康運用公民開發,組織必須制定明確規則。

  • 明確化:規範「公民開發的成果只停留在原型,使用範圍也要限制」。
  • 盤點:建立流程,定期整理與淘汰被擱置的應用或 RPA。
  • 移交流程:有價值的草稿必須交給 IT 部門,經過清稿後再導入正式環境。

完善的治理能大幅降低重演神 Excel 負遺產的風險。 反之,如果缺乏這些規則,公民開發就會成為「野生應用工廠」,只會推高技術負債。


結語

公民開發不是「讓任何人都能打造正式系統的萬能方式」。 但若把它當成「草稿」來使用,就能降低需求定義的誤判與缺漏,讓系統設計更貼近使用者視角。

正式系統由專家掌舵,草稿由公民繪製。 堅守這項分工,公民開發才會變成提升未來生產力的起點,而不是新的負遺產。

公民開發的真正意義在於「讓需求定義流程走向民主化」。 唯有理解這一點,它才能成為組織的長久力量。


下一篇:視角錯位如何大量製造負遺產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