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第 3 回裡,我們確認到現代公民開發的基礎——RPA 與 no-code/low-code——潛藏著比神 Excel 更嚴重的債務風險。 沿著這條脈絡,生成式 AI 的出現究竟改變了什麼?

生成式 AI 能讀取既有的軟體資產,協助遷移或重新設計。 但那些沒有寫成程式碼的資產——no-code 與 RPA 的黑箱——即使對 AI 來說也難以實際拯救。

換句話說,未來會留下的負資產,很可能集中在「沒有被程式碼化的東西」。


全系列


生成式 AI 的強項──「解凍」程式碼資產

傳統上,遷移舊系統程式碼需要龐大的人力。 以 COBOL 或 VB 等舊語言寫成的上百萬行程式往往沒有文件,只能仰賴資深工程師分析。

生成式 AI 在此打開突破口。

  • 自動化的程式碼閱讀 它能視覺化函式的相依關係,並從上下文推測變數或結構的意義。

  • 語言轉換的輔助 產生從 COBOL 到 Java、從 VB 到 Python 等遷移草稿,成為移植作業的起點。

  • 半自動化的重構 將義大利麵式的邏輯拆解成函式,生成測試碼,讓後續團隊能更順手地接手。

總之,只要資產仍以程式碼形式存在,AI 就能半自動將其「解凍」。 在這點上,生成式 AI 有望成為以程式碼為基礎的遺留系統更新的遊戲規則改寫者。

當然,「有程式碼就一定能救」並不成立。 若依賴環境已不存在,或掌握業務知識的人離開了,仍會留下 AI 無法補上的空缺。 但與只剩黑箱的資產相比,重生的可能性高出許多。


無法拯救的對象──從未程式碼化的資產

那麼,以 no-code 或 RPA 打造的資產又如何呢?

它們以 GUI 操作或流程圖存在,內部表現被封在廠商獨有的資料結構裡。 生成式 AI 最擅長處理文字,但面對加密或專有格式封裝的黑箱,分析極為困難。

例如 RPA 的「作業流程」,表面看似積木流程圖,實際上往往是加密的專案檔案。 no-code 的「應用」通常只能在廠商的雲端運行,根本沒打算以原始碼形式匯出。

在現實中,重新設計多半比救援來得快。 或許未來的研究能從操作錄影或截圖推測流程,但至少在現階段,直接承接黑箱化的資產幾乎不可能。


負資產的分水嶺──是否留存在程式碼裡

於是可以看見,未來負資產的分水嶺所在。

  • 被保留成程式碼的資產,因生成式 AI 而開啟再利用、遷移與改善的道路。
  • 未被程式碼化的資產,對生成式 AI 來說有大片不可見區域,只能重新設計。

也就是說,未來能否被拯救取決於 「我們是否讓它以程式碼形式留下」。 生成式 AI 讓這條界線更加鮮明。


展望──AI 不是萬能的救世主

生成式 AI 的確強大,但至少現在還遠非萬能。 它無法徹底拯救已經黑箱化的公民開發資產,也無法替過去的決策背書。

AI 迫使我們正視 「不寫程式碼的自由」所需付出的代價。 被 no-code 的即時效果吸引的組織會發現,AI 並不會拋出救生索,只能自己承擔重新設計的成本。

因此,下一回將深入探討 如何避免製造負資產──從治理設計的角度


下一回:公民開發不是萬能的──它是「草稿式開發」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