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一回,我們確認了 EUC 是「公民開發的原型」,而神 Excel 是其中一個象徵。 接下來必須追問——神 Excel 真的「有罪」嗎?

結論十分清楚:神 Excel 本身並不邪惡。它初登場時是第一線的救世主,帶來爆炸性的生產力提升。 之所以後來滑向「負遺產」,並非因為 Excel 的極限或缺陷,而是組織欠缺管理、整體社會 IT 素養過低所致。

更進一步看,神 Excel 這個詞本質上只是後世的揶揄。倘若社會已經建立「人人懂函數與 VBA」的文化,它完全可能持續扮演理想的即時自動化基座。


全系列


為什麼神 Excel 曾是「救世主」

在 1980 到 1990 年代,許多日本企業面臨現實:僅靠資訊系統部門無法支撐全部業務。

  • IT 人才長期短缺。
  • 核心系統僵化,哪怕小幅調整也得耗上數月。
  • 而第一線的業務天天在變,速度就是生死線。

在此情境下,Excel 作為現場的臨時工具展現巨大威力。 自行建立輸入表單、用公式自動計算、必要時再寫個巨集——如此一來,「不讓業務停擺的急救措施」就能由第一線親手完成。

換言之,神 Excel 是前線為突破組織 IT 瓶頸而握在手中的武器


「神 Excel」一詞從何而來

需要強調的是,「神 Excel」這個稱呼並非當時就存在。 對使用者來說,Excel 只是救命稻草,被視為「便利的小巧思」「現場的智慧」。

「神 Excel」是在後世才流傳開來。 當業務過度依賴個人、組織內留下誰也看不懂的檔案時,人們才帶著諷刺意味如此稱呼。 因此,神 Excel 並不是直接指向當年現場問題的名詞,而是後來貼上的揶揄標籤


本質上它是「人人可讀的機制」

冷靜一想,Excel 的函數與 VBA 並非什麼高深暗號。 只要具備基本 IT 素養,任何人都能讀懂那套樸素的邏輯結構。

如果全社會早已養成「閱讀與撰寫函數、腳本是常識」的文化,神 Excel 根本不會被視為「難以理解的黑盒」,反而會持續被評價為透明且能讓現場即時反應的自動化裝置

也就是說,神 Excel 原本完全可能成為理想的效率提升手段,只因素養缺失而被扭曲為負遺產,這本身就是個悖論


救世主如何變成「負遺產」

現實卻沒有讓那個理想成真。

  • 就連 IT 工程師也常常迴避 Excel 獨有的函數與 VBA。
  • 那些「原本應該看了就懂的檔案」逐漸變成「誰都不敢碰的黑盒」。
  • 後來的人只能以旁觀者視角冷笑,稱其為神 Excel。

總而言之,神 Excel 現象並非 Excel 的缺陷,而是教育與管理不足所製造的幻影


跌入負遺產的過程

隨著時間推移,這把臨時武器對組織而言逐漸演化為風險。

  1. 膨脹與黑盒化
    成千上萬格子塞滿公式,沒有人再掌握全貌。

  2. 高度依賴個人
    建置者一旦調職或離職,內部知識立刻變成「失落的技藝」。

  3. 缺乏治理
    資訊系統部門把它視為「現場自作主張」,放任其在安全與稽核漏洞之下照常上線。

於是,神 Excel 最終成為組織難以迴避的負遺產


技術上的限制推了一把

Excel 自身的結構性侷限,更進一步助長了黑盒化。

  • 缺乏架構約束:不像資料庫擁有型別與約束,欄位可以毫無秩序地膨脹。
  • 難以版本管理:只能靠複製檔案留下歷史,既難追蹤變更,也不易合併。
  • 缺少營運設計:缺乏完善的權限控管或交易處理,作為業務基盤的可信度不足。

換句話說,把 Excel 當成業務系統或資料庫替身本就勉強,超越界線的用法加速了神 Excel 現象。


歷史揭示的普遍結構

神 Excel 的歷史提醒我們:「短期救急」與「長期負債化」永遠背靠背

但也別忘了,神 Excel 這個名稱本質上是後世的戲謔;若真正的 IT 素養早已普及,它完全可能持續作為理想工具存在。這不只是失敗故事,而是沒有人把前線英雄創造的成果培育、維繫下去的現實。

而這種情況未來仍會重演。我們難以期待社會迅速普及「真正的 IT 素養」。 正因如此,當我們審視當代的 no-code/low-code 與 RPA 時,更要預先備妥,避免掉入同樣的結構。

救世主與遺留製造機始終只有一線之隔——記住這段歷史教訓,才能思考公民開發的未來。


下回:現代公民開發平台的明與暗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