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話學習區塊鏈,它是弱者的盾還是強者的鎧甲:從🧙♂️(博士)與🐣(學生)的對談思考
#“區塊鏈是弱者的盾還是強者的鎧甲:從🧙♂️(博士)與🐣(學生)的對談思考”
我總覺得自己似懂非懂,於是和 ChatGPT 來了一場問答,把結果加工成對話文本。 嗯,這玩意兒確實好用,收穫不少。
對話:🧙♂️(博士)與🐣(學生)圍繞區塊鏈的存在意義
🐣(學生)「🧙♂️(博士),區塊鏈最近超常被提到的,它到底是什麼?總有人說那是“靠虛擬貨幣發財的咒語”。」
🧙♂️(博士)「可不是咒語。更像是“發到全世界的傳閱板”。上面寫的內容誰也抹不掉,也改不了。」
🐣(學生)「可🧙♂️(博士),傳閱板要是被隔壁大叔塗鴉亂畫,不就毀了?」
🧙♂️(博士)「這正是差別所在。區塊鏈連塗鴉都得成為“正史”。某種意義上,它是世界上最讓人喘不過氣的傳閱板。」
真能守護弱者?
🐣(學生)「這種傳閱板,一般人用得上嗎?」
🧙♂️(博士)「想想那些銀行會隨便凍結存款、選舉充滿舞弊的國家。不可竄改的紀錄就能成為弱勢者的武器。」
🐣(學生)「可要是政府宣佈“這本帳才是官方的!”,大家不還是得服從?」
🧙♂️(博士)「……你戳到痛處了。沒錯,證據也只是證據,怎麼處理取決於現實中的權力。區塊鏈既能成為弱者的盾,也能化作強者的鎧甲。」
🐣(學生)「聽起來就像“保護庶民的契約書”,結果卻變成欺騙不識字者的廢紙。」
🧙♂️(博士)「嗯,那種歷史的輪迴在這裡同樣潛伏著。」
📌 注記:不可竄改與弱者保護 區塊鏈因“強權無法事後改寫紀錄”而被視為弱者的夥伴。 然而在現實社會,“哪條鏈算正統”多由權力者決定,因此也有強化既得權力的風險。
無法抹除的資料
🐣(學生)「還有啊🧙♂️(博士),要是有人寫上報復色情那類東西怎麼辦?不是刪不了嗎?」
🧙♂️(博士)「說得沒錯。直接寫進鏈裡幾乎無法刪除。所以現實中通常把資料放在 IPFS 或 Arweave,只在鏈上留下引用。」
🐣(學生)「可資料終究還在啊?這不就像“塞進冰箱角落的醃菜”——看不到照樣有味道。」
🧙♂️(博士)「比喻很接地氣,也相當到位。不變性既是武器,也是一種詛咒。」
📌 注記:區塊鏈的資料刪除難題
- 資料直接寫入區塊鏈後幾乎無法刪除。
- 常見做法是存進 IPFS 等外部儲存,再在鏈上保留雜湊或連結。
- 但資料依舊存在,只能“讓它看不見”,無法真正抹除。
邁向壅塞的未來
🐣(學生)「而且,就算避開大體積資料,光是交易紀錄不就要爆掉了嗎?像一本厚得帶不走的傳閱板。」
🧙♂️(博士)「的確。所以才會有“第二層”“分片”這些把處理分散開的作法。但還談不上完美解法。」
🐣(學生)「聽起來更可疑耶。把資訊分散出去,要是節點減少、資料缺漏,不就破壞完整性?」
🧙♂️(博士)「這就是為什麼要透過經濟誘因和密碼技術來保證“資料確實存在”。各種機制都在這方面下功夫。」
📌 注記:可擴充性問題
- 交易紀錄持續膨脹,維持完整節點的負擔越來越重。
- 業界提出“第二層(鏈下處理)”“分片(拆分鏈條處理)”等方案。
- 然而距離根本解決仍有很長的路。
它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學生)「嗯——可聽下來都是難題。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
🧙♂️(博士)「目前真正派上用場的,大概是國際匯款、供應鏈防竄改、金融自動化(DeFi)這些。不過它的本質,是在“誰都不可信”的環境裡嘗試建立共識。」
🐣(學生)「可共識一旦被現實權力強制推行,不就沒意義了?要是權力者正式採用,不就成了“把被迫接受的共識刻進改不了的帳本”?」
🧙♂️(博士)「……無從否認。所以我說,區塊鏈既可能化作弱者的盾,也可能化為強者的鎧甲。」
📌 注記:與現實社會的連結 鏈上的共識“在技術上確切”,但讓它在現實生效的是社會與制度的認同。 因此,權力若採納,它就成了鞏固既得利益的工具;權力若忽視,它就失去力量。
區塊鏈真能對抗權力嗎
🐣(學生)「想想看,權力之所以存在,不就是人們願意服從嗎?沒有區塊鏈,大家一起無視不就好了。」
🧙♂️(博士)「理論上沒錯。權力源自人們的共識。區塊鏈提出的是“服從程式碼而非個人”的共識形式。只是人類難以承受完全自由。即便在 DAO 這種去中心化組織裡,持幣大戶照樣成了實際領導。」
🐣(學生)「也就是說,“扮演權力者”的遊戲不會消失。」
🧙♂️(博士)「正是如此。所以我在想,也許我們無法消滅權力,但或許能把它徹底透明化並加以控制,讓區塊鏈發揮這樣的用途。」
結語
區塊鏈既能成為弱者的盾,也能化作強者的鎧甲。 不變性既是正義的證明,也可能成為不自由的溫床。
歸根結柢,它或許只是映照人、權力與自由關係的鏡子。
技術補充:支撐區塊鏈的機制
-
共識演算法
- Bitcoin 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靠算力“多數決”防止竄改。
- Ethereum 等採用的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由質押資金的參與者提供“經濟擔保”來形成共識。
- 這些都是“在無人可信的環境裡建立共識”的基礎技術。
-
雜湊函數與竄改偵測
- 每個區塊都包含前一個區塊的雜湊,一旦中間的交易被竄改,就會連鎖出現不一致。
- 這種“鏈式結構”保證了資料的不可逆性。
-
金鑰密碼與簽章
- 交易透過公開金鑰加密方式簽章,藉此證明操作者身份。
- 秘密金鑰一旦遺失,資產的存取也隨之消失,“自我負責”達到極致。
-
可擴充性與第二層
- Bitcoin 的閃電網路、Ethereum 的 Optimistic Rollup / zk-Rollup 等方案先把交易在鏈下彙整,只把必要結果寫回鏈上。
- 這些嘗試讓處理能力提升到每秒數百甚至上千筆交易。
-
分散式儲存的角色
- IPFS、Arweave 等是讓“無法刪除的資料”與區塊鏈連動的代表。
- 透過雜湊連結可以偵測引用目標是否被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