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 代理型 AI 與傳統 AI 助手不同,它會根據使用者設定的目標自主規畫並採取行動。
  • 它具備高度適應力,能夠處理未事先定義的任務與情境,因此在多變的工作環境中特別有價值。
  • 它可以充當虛擬勞動力,大幅提升生產力,但可靠性與驗證困難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 從小規模試點開始,重視資料品質,並明確劃分人類與 AI 的職責,是成功導入的關鍵。
  • 隨著 AI 代理普及,人類的工作預計會轉向任務拆解、分配以及審查成果物。
  • 不過要是拆解、分配和審核也能交給代理處理,那人類還能做什麼⋯⋯還有,萬一天網真的降臨就完蛋了。

引言

談到 AI,多數人會聯想到聊天機器人或推薦系統這類「被動工具」。然而近年出現的 代理型 AI 具有主體性,為了達成使用者設定的目標,它會自行擬定計畫並與外部工具協同執行。這項技術蘊藏巨大潛力,能夠大幅提升個人或小型團隊在任務管理、資料撰寫、調查等日常工作上的效率。

本文將解釋代理型 AI 的特徵與應用方式,並思考當這類 AI 普及後,人類的工作方式與角色會如何改變。即使暫時無法全面導入,也值得抱持實驗精神開始嘗試,以便看清自己的工作流程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什麼是代理型 AI?

代理型 AI 建構於大型語言模型(LLM)之上,具備以下特徵:

  • 自主性與半自主性:在接收使用者的概略指示後,它會自行推導達成目標所需的步驟並擬定分階段的計畫。不同於傳統的一問一答式助手,它能持續管理任務直到成果完成。
  • 高度適應能力:它維持充足的彈性,可以應對未定義的任務與新情境,特別在變動頻繁或不確定性高的專案中發揮所長。
  • 虛擬勞動力的活用:它能將資料收集、分析、報告撰寫等重複性工作自動化,讓使用者得以專注在創造性任務上。

然而導入代理型 AI 同時伴隨 確保可靠性驗證困難 等課題。由於它會自行做決策,必須建立監控與控制機制避免意外行為,並持續檢驗結果是否符合預期。

導入要點與注意事項

要讓代理型 AI 真正發揮生產力,導入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且設計周全。Rikkei 的文章提出以下實務步驟:

  1. 從小規模導入開始:先在特定任務上試用代理,觀察其行為,再逐步擴大適用範圍。
  2. 確保資料品質:AI 使用的資料必須精準且即時。錯誤資料會帶來錯誤結果,因此要嚴格管理資料來源。
  3. 明確角色與權限:清楚劃分人類與代理的職責以及決策權限。事先界定哪些部分可以自動化,哪些仍需人類判斷。
  4. 持續評估與改善:定期檢視 AI 的行動,評估其對目標的貢獻與問題,並依需求調整設定或提示詞,使代理持續進化。

掌握這些重點,才能讓代理型 AI 不只是流行語,而是能真正創造價值的工具。

具體應用案例

代理型 AI 能以多種方式提升個人生產力,例如:

  • 資訊收集自動化:定期調查新技術趨勢並產出摘要報告。代理可以執行網頁搜尋或呼叫 API,並依既定格式整理文件。
  • 資料撰寫支援:自動生成會議資料或部落格文章的架構草案,並插入需要的圖表或程式碼片段。人類可以專注在內容驗證與最後潤飾。
  • 成果審查的輔助:讓 AI 對生成的程式碼或報告進行靜態分析,指出改進點或資安疑慮。自動化重複檢查可提升品質並減少審查工時。
  • 任務管理與提醒:依照優先順序整理任務,並根據截止日期或進度發送通知。若與電子郵件或聊天服務串接,就能降低日常雜務被遺忘的風險。

AI 代理普及後的工作變化

一旦自律型 AI 代理普及,預期會出現以下變化:

  • 任務拆解與分派能力將變得關鍵:大型或模糊的任務無法直接交給 AI。由誰來執行、拆到什麼粒度仍需人類判斷,這項能力將決定生產力高低。
  • 成果審核成為核心:當 AI 承擔更多工作時,人類會花更多時間檢查 AI 產出的品質與安全性。需要審視輸出、進行修正並回饋調整,以維持整體品質。
  • 提示工程與指令設計:為了取得高品質成果,必須撰寫清楚的提示與指令,讓 AI 能充分理解。這項技能類似專案經理或技術主管的工作,未來會有更多人需要掌握。
  • 面對 AI 疲勞:AI 可以快速處理任務,但評估結果的人類仍可能成為瓶頸。已有「AI 疲勞」的報導,人們被迫不斷做判斷。適度休息、在團隊內分散負荷,以及設計良好的 AI 使用流程,都是必須的對策。
  • 轉向方針決策、需求定義與判斷:依筆者所見,人類的角色將逐漸聚焦於訂定方向、敲定需求、給出適切指示,並對 AI 的產出做最終把關。然而 AI 的演進速度難以預測,這些工作由人類掌控多久,或 AI 何時會包辦方針與判斷,依舊充滿未知。我們只能持續觀察情勢並磨練相關技能。

隨著 AI 代理普及,單純作業將交給 AI 處理,人類會轉向規畫、設計與評估等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我們必須在與新工具共存的過程中磨練必要能力,同時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

結語

代理型 AI 不只是技術潮流,它可能徹底改變個人與小型團隊的工作樣貌。憑藉主體性與高度適應力,它能自動化比傳統助手更廣泛的工作,但可靠性與治理課題仍不可忽視。因此,如本文所述,從小規模導入開始、確保資料品質並明確分工格外重要。

請在自己的環境中試用代理型 AI,親身感受日常任務會產生什麼變化。與代理協作,或許能讓你把更多時間投入在更具創造性與高附加價值的工作上。

沒錯,這篇文章其實也是透過與代理對話協作完成的,真是厲害。如果它還能幫我提交程式碼,我大概只需負責指明方向、下達指示與審核成果。

目前無法讓它提交程式碼,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風險與安全考量。但若代理真的取得提交權限,也代表它可能失控。某種意義上,這個前景確實令人不寒而慄。難道這就是天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