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SM方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出“好或坏”“喜欢或讨厌”等判断,但很难清楚说明这些判断究竟基于哪些标准或视角。 这是因为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并非由几个简单标准决定,而是许多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的结构。

ISM方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可以把这样复杂的要素关系整理成分层的有向图。 它将系统视为“要素集合及其上定义的关系”,目标是以解释性方式对结构进行建模。

代表性的系统结构化方法(SM方法)包括:

  • ISM方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 DEMATEL方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本文聚焦ISM方法,并使用在线工具 /tools/ism/ 演示具体步骤。


ISM方法的前提

应用ISM需要满足以下前提。

  • 系统由 ( n ) 个要素组成 [ S = { s_1, s_2, \dots, s_n } ] 。

  • 要素之间定义了二元关系 ( R )。 也就是说,“( s_i ) 对 ( s_j ) 产生影响”的关系记为 [ s_i R s_j ] ,在有向图中表示为箭头 ( s_i \to s_j )。

  • 该关系满足传递律。 [ (s_i R s_j) \land (s_j R s_k) \implies (s_i R s_k) ]


ISM方法的步骤

ISM的大致流程分为四个阶段。 在线工具对应 Step1~Step4

  1. 提取要素(Step1)
  2. 输入关系(制作SSIM)(Step2)
  3. 可达矩阵与层次分解(Step3)
  4. 绘制最终有向图(Step4)

下面逐一说明。


Step1. 提取要素

首先列出要分析的要素。 在工具中,只需“每行输入一个要素(因素)”,系统会自动分配ID(1..n)。

示例:

明确的目标
管理层支持
经验丰富的团队
合适的工具
流程标准化
资源保障
与客户共创

Step2. SSIM(结构自我互动矩阵)

接着在 SSIM(Structural Self-Interaction Matrix) 中输入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各符号含义如下。

符号 含义
V 要素 i 影响 j(i → j)
A 要素 j 影响 i(j → i)
X 互相影响(i ↔ j)
O 没有关系

工具提供逐对选择和直接编辑上三角矩阵两种方式。


Step3. 矩阵转换与传递闭包

(1) 初始可达矩阵(IRM)

将SSIM数值化,得到 初始可达矩阵(IRM, Initial Reachability Matrix)。 转换规则如下。

  • 对角元素恒为1(自反性)
  • SSIM为V时 (M_{ij}=1)
  • SSIM为A时 (M_{ji}=1)
  • SSIM为X时 (M_{ij}=M_{ji}=1)
  • SSIM为O时为0

(2) 布尔代数运算

ISM使用的不是常规数值运算,而是 布尔代数运算

运算 定义
1 + 1 = 1 OR运算
1 * 1 = 1 AND运算
1 + 0 = 1, 0 + 0 = 0
1 * 0 = 0, 0 * 0 = 0

(3) 计算传递闭包

以IRM为基础,通过反复乘方得到 传递闭包矩阵 T

[ T = (IRM)^* = I \lor IRM \lor IRM^2 \lor IRM^3 \dots ]

由于要素数量有限,存在某个 (r) 使矩阵稳定并不再变化,这就是最终的 可达矩阵(传递闭包)

工具支持将结果导出为“Closure JSON/CSV”。


Step3’. 用可达集与先行集进行层次分解

根据可达矩阵,对每个要素定义:

  • 可达集 R(i):从要素 i 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
  • 先行集 A(i):可以到达要素 i 的要素集合

比较两者,满足 [ R(i) \cap A(i) = R(i) ] 的要素群被放在最高层。

将这些要素从集合中移除,对剩余要素重复上述判定,即可得到分层结构。

工具会自动以列表形式显示“Level Decomposition”的结果。


Step4. 绘制最终有向图

最后依据层次分解结果绘制 解释结构模型(ISM层级图)

  • 每个要素都显示为矩形节点。
  • 打开 Transitively Reduced 选项,可省略能通过中间要素说明的冗余箭头,使图形更清晰。
  • 支持将图形保存为SVG格式。

总结

ISM能够把复杂系统按照要素关系进行层次化整理。 手工或在Excel中处理往往繁琐,而使用 /tools/ism/ 可以在浏览器内完成从输入、计算到绘图的全部步骤。


参考文献

  • 椹木义一、河村和 编:《参与型系统方法》,日刊工业新闻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