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停止对男性部下使用「君」称呼 —— 称谓如何扭曲评价与关系
前言
“男性部下叫某某君,女性部下叫某某桑。” 对于日本职场里的中年世代而言,在职业生涯中听惯了这种称呼,我却始终觉得别扭。
为什么只有“地位较低的男性”必须持续被叫作“君”? 这个词听起来带着“未成熟”“下位”的暗示,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都具有扭曲关系的力量。 这种扭曲也会波及评价和信任。
本文将以我的亲身经历和当代的价值观为基点,深入剖析“君称文化”的问题,并论证为何我们必须现在就纠正它。
称呼文化的历史背景
为何会出现“男性=君”“女性=桑”的区分?
在战后的日本社会,学校和社团里逐渐形成了把男生称作“君”、女生称作“桑”的习惯。这反映了当时的性别分工,被原封不动地带进了职场。
“男生之间用君称,女生则用桑称”这种风潮延续到了成人世界。 然而社会已经改变。性别平等不断推进,职场地位与能力早已不再由性别决定。唯有称谓仍旧拖着旧习惯不放。
给不熟悉日本敬称的读者的说明:-san 是一种中性且表示尊重的后缀,类似于中文里的“先生/女士”;而 -kun 传统上用于称呼男孩、男性下属或关系亲近的同事。由于 -kun 暗示较低的地位,只对男性使用 -kun 会在无形中强化等级差异。
称谓的无形力量
称谓不只是标签,语言自带分量。
持续把男性部下叫作“君”,无意识地把“桑=对等的敬称”“君=年幼的对待”固化下来。 女性叫“桑”,男性叫“君”,看似小小的差异,却足以扭曲组织的氛围。
- 权力结构的固化:称谓上的上下差让领导与部下的关系被固定下来。
- 骚扰的温床:称谓与“自己人”“孩子气”的对待绑定在一起,让无意识的压制行为获得正当性。
- 同时,“某某君”仍被视作自己人,“某某桑”则像是迟早会因结婚离职的外人,这种前时代的暗示挥之不去。
称谓是日常习以为常的动作,正因如此,影响才会深深渗透,在不知不觉间塑造职场文化。 更何况,如果只是男女差异,他们或许还能辩称是区分,可遇到比自己地位高的男性一定会乖乖加上“桑”。
直说吧,当今时代谁也无法预料哪天年纪更小或资历更浅的人会成为上司。 事实上,从未带过年长部下的上司,如今反而少见。
在这样的时代里,坚持对后辈或年纪小的人叫“君”,对前辈或年纪大的人叫“桑”,不会让你得到任何好处。 难道你会在原本叫作“某某君”的后辈升任上司的那一刻,立刻改口叫“桑”吗?
我亲眼见过这样的中年人。把只在公司内才有意义的职位当作权威,一有职位变化就急忙改口,这样的身段转换像被校规左右的中学生,令人尴尬。
一开始就尊重所有人格,即便真的出现下属变上司的情况,也不会感到羞耻或屈辱。
我的亲身实践──改用「桑」称呼
大约十年前开始,我刻意对男性晚辈和部下也使用“桑”称呼。 起初稍显别扭,但我很快就感受到它的效果。
- 我内心自然生出对对方的基本敬意。
- 与后辈的距离感变得平等,对话更加顺畅。
- 无谓的攀比减少,建立信任更容易。
- 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为自己为何对女性用桑、对男性用君寻找借口。
更让我惊讶的是,我自己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称谓一旦改变,看人的视角也随之改变。 这不仅是礼节,而是一种改变组织文化的小实践。
现代社会与称谓的更新
在倡导多元与共融的时代里,“男性用君、女性用桑”显然已经过时。
看看海外:英语世界仍有 Mr./Ms. 这样的敬称,但现代商业场景越来越倾向于直接称呼名。2015 年以来,英国也推广起性别中立的敬称 Mx.(读作 mix 或 mux),方向是让所有人获得同等的称谓。
这既能防止把男性过度视为“自己人”而纵容傲慢,也能避免把女性置于外圈的例外位置。 它有助于防止骚扰,改善工作环境,也提高年轻员工的投入度。
建议──所有人都用「桑」称呼
结论非常简单。
- 男性部下和女性部下,统一使用“桑”称呼。
- 不把称谓当作形式规则,而要明确表现“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地尊重”的姿态。
称谓看似细枝末节,却能改变组织的氛围和关系。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指出,言行重复会成为习惯,习惯终将塑造人格。
停止“君称文化”,彻底改用“桑”,这是打造健康职场文化的一小步,也是让自己成为尊重所有人的人格的一小步。
结论
称谓是塑造人际关系的无形力量。 对男性部下坚持使用“君”称呼,会扭曲评价和关系,也与现代的性别平等格格不入。
别再忽视那一点点的不适,从改变称谓开始。 这一小步能在职场扎下敬意与信任,培养面向未来的组织文化。
不熟悉的中年一代或许会觉得别扭,可一旦习惯,就会意识到自己曾多么自以为是,也会看到那些仍坚持“君称”的中年显得多么可笑。 这种谦逊的自觉只会带来正向效果,从不会让你吃亏。
让“只有地位较低的男性才被叫作君”的文化就此结束吧。下一代的标准,就是对任何人都使用“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