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升职前必须知道的事——职务是“角色”,不是“身份”
前言
升职。对许多上班族而言,这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节点,也常被当成奖赏。肩上刚戴上头衔的瞬间,不少人会觉得自己的价值提升了一截。
但你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职务不是身份。职务不过是为了让你在所处组织内履行特定指挥职责而给予的“角色”,充其量只是“薪水上涨的理由”。不多不少。
职务制造的错觉
拥有职务的瞬间,并不会让你的能力立刻跃升。人格也不会因此圆满。组织的风向一变,你随时可能被撤换;在由一言堂老板掌控的公司里,有时只凭一时兴起就能翻脸。
即便如此,初次升职的人里总还是会有人陷入“我变得更高贵了”的错觉。跌入错觉的人往往会沿着两条道路滑落:
- 过度讨好上司:一心想保住位置,言行变成只会揣摩脸色的空话。
- 过度优越于部下:把权力误认为上下尊卑,开始摆出傲慢凌人的态度。
心理学也表明,一旦拥有地位或权力,人们就会无意识地产生优越感。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是极端例子:只要赋予角色,人格就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这种“错觉”并非个人软弱,而是人类普遍的特质。
再加上 Self-esteem instability(状态自尊感受)这一机制——也就是当下经历会暂时左右自我价值感的现象——像“升职”这样的暂时事件,很容易让自尊心异常膨胀。
这些反应不仅对组织有害,更重要的是,它们损害了你未来的人格。
“拍马屁”的陷阱
一旦你有了职务,必然会出现那些“过分恭敬”的人。再无聊的谈话他们也会连连点头,对理所当然的事情惊叹不已。有人甚至会赤裸裸地奉承,想尽办法讨好你。
身为人类,感到愉悦也很正常。但如果此刻不能严厉地约束自己,就会掉入扭曲人格的陷阱。几乎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上司的问题。没人想自找麻烦去得罪权力;对一个愚蠢的上司大拍马屁反而更划算。
就这样,职务者愈发变成“皇帝的新衣”。明明还是管理新手,却总有人不断重演这个剧本。
经验法则——一到两成新任基层主管会走偏
以我的经验来说——视组织的人才选拔流程成熟度而定——第一次当上班组长或科长的人当中,大约一到两成会深陷这张网。他们在业务执行、会计、合规等方面的必备知识仍不充分,实力也没有变化,却突然摆出傲慢态度。在健康的组织里,这样的人迟早会被淘汰。
被淘汰的人将迎来悲惨的处境。因为把职务误当成“身份”,所以一旦被免职,就会被深刻的自我矛盾与冲突折磨。他们把失去角色误解为“自己的存在被否定了”。
把职务视作“角色”
如果你真正理解职务只是“角色”,即使被免职也没有必要过度沮丧。你可以冷静地说:“在需要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承担了它。现在不需要了,所以被撤下来。就这样而已。” 这样一来,你也不会对部下摆出高人一等的态度。
反过来,如果把职务误当作“身份”,失去它时就会觉得人生意义也一并丢失。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悲哀。
总结——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职务是角色,不是地位,更不是人格的证明。因此,升职既不是终点,也不是人格完成的印章。
甚至连优秀程度都无法保证升职。大多数升职不过是因为上司有权、有心提拔你,碰巧时间和评价都吻合。
换句话说,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运气。
让这些东西迷惑你,只会毁掉自己。
- 不要依附权威。
- 不要轻视部下。
- 不要把奉承当真。
牢记这些,你就能保护自己,避开“职务腐蚀人格”的陷阱,也能在有一天失去职务时不至于陷入空虚。即便不是因为无能被免职,大多数人也终将迎来职务退休或真正的退休。等到年老才想重塑人格,就为时已晚。
在长寿社会里,本文谈到的心态也是必要的修养。
尽可以为升职感到骄傲。但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头衔,而是让你持续履行角色的实力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