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理?——为什么没有定义的管理者会失败
引言──一个被长期搁置的模糊词
“管理”一词在一线与经营层被反复提起,却常被置于模糊状态。 不少管理者面对部属或后辈问出“什么是管理?”时,并不能给出明确且令人信服的答复。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坦承“我其实不懂管理”,而是摆出教育者的姿态,抛出似是而非的反问或要求对方“自己思考看看”,借此逃避。
不具备属于自己的明确定义者,无法进行管理。 因为人不可能执行自己都不清楚的活动。
领导力或许受天赋与个人魅力左右,但管理是一项活动。 既然是活动,就不能在没有定义的前提下执行。
管理的定义──为了达成目的的全部活动
我的立场很明确。管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达成目的与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这句话若仍让人摸不着头绪,可以进一步拆解为三层活动:
- 调节组件:设计并调整机制、规则与流程,使之有助于目标达成。 →例如制定规范、确定报告的形式与风格、构筑进度管理的机制,以及设计并落实实现目标所需的各项活动。
- 调节资源:确保人、物、资金、时间等来源在数量与品质上的充足。 →例如调度与筹措资源;针对人才进行训练以提升能力、调整配置、指派其负责组件,甚至在必要时削减资源。
- 调节并适应环境:面对外部环境与市场的变化、威胁与制约,持续维持可达成目的的状态。 →例如对外部的施力、履行社会责任、应对外部风险或监管,乃至在需要时调整目标值本身。
换言之,就是把自己负责的组织视作一个系统,为了支撑其存在意义(目的),在环境之中持续调节组件与资源——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管理。
顺带一提,本文虽基于我的主张,但不必担心。德鲁克也说过,“管理是一项工作,是有纪律的实践活动”。
归根到底,组织的成败取决于管理。这一点从我数十年前在自认无能的经理底下积累的不满,到最新的Gallup《State of the Global Workplace, 2025》报告指出团队敬业度下降的最大原因是经理自身敬业度不足,都一以贯之。
与领导力的差异──描绘目的地的能力
接着常被拿来讨论的是领导力与管理的差别。
- 领导力是基于组织存在意义,决定“要前往何处”,并引导成果。企业理念或方针就是为了聚焦这种方向性的语言。
- 管理则是在既定的目的地之下,调节组件、资源与环境,使组织能够持续前进的能力。
在地图上写下令众人心驰神往的目的地的是领导力;驱动船只持续驶往那里的是管理。两者互为补充,但角色截然不同。
利益与环境──CSR/ESG的定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营利企业的存在意义是“持续创造利润”。这是不言自明的前提。
另一方面,近年社会更重视CSR与ESG等要求。 切勿误解,它们并不是新的目的。
企业同样是置于环境中的系统。若忽视CSR/ESG,就会失去社会信任,遭受监管与批评,最终无法持续创造利润。 因此,ESG与CSR作为“环境要素”纳入管理的对象。为了维持利润这一目的,适应环境是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所谓“因为ESG/CSR而改变管理定义”“新时代的管理”之类说法,过于轻率。
Gallup的报告也指出,管理者正承受“新的顾客期待”“AI与数字化转型”“弹性工作方式”等外部压力。包含CSR/ESG在内的环境要素,本来就是管理的对象;它们并不会突然让管理的定义翻天覆地地变化。
“没有定义的管理者”会失败的理由
那么典型的失败式管理是什么?
那就是在没有明确定义管理为何物的情况下就担任管理职的人。
他们可能短期内出现成果。或许因为碰上优秀部属,又或者享受外部顺风。然而这些都难以持续。一旦环境改变,就会崩塌;部属离开,就会瓦解。
“没有定义的管理者”失败并非偶然。因为他们没有把管理当作一项活动。
成功的困难──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反过来说,若能定义管理就必然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理解并实践定义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资源不足、外部环境剧变、超出权限范围的政治压力等,即使是再优秀的管理者,也有无法抵达的状况。 管理既然是一项活动,就必须持续进行。但也确实存在目标无法达成的条件。如果在这里误把握而陷入“管理万能论”,反而会伤害组织。
Gallup的报告再次强化了这一点。接受基础培训的管理者,和没有受训者相比,“积极表达不满”的比例减半。进一步学习教练技术时,管理者自身的绩效提高20〜28%;若持续接受训练与成长支援,管理职的幸福感也提升32%。也就是说,唯有“定义”“技能开发”加上“环境适应”齐备,组织才能逐步接近持续成功。
管理意味着结果责任
最终,衡量管理或领导力的标准很简单:结果责任。
对于营利企业而言,“持续创造利润”就是存在意义;是否稳定达成指向该目的的目标,是评估管理优劣的唯一指标。 流程与方法论仅是辅助线。最后一切都归结为“目的是否达成”。
结论──拥有定义并持续行动
什么是管理? 答案如下。管理,就是为了达成目的与目标=持续产出成果的全部活动。
- 不具备自己的定义者无法进行管理。
- 只有持续产出成果才能被评价为“善于管理”。
- 环境要素不是目的,而是制约条件。
- 管理并非万能,但只要持续行动,就不存在“无法管理”这种情形。
管理不是魔法或天赋。它是把组织当作系统,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为达成目的而不断进行的实践。虽然没有万能的手册,却有众多方法论。只要不忘记这个本质,就能让组织摆脱“没有定义的管理者”那种依赖偶然或下属的危险。
FAQ(常见问题)
问:什么是管理? 答:指为了达成组织或团队的目标,对人、物、信息与流程进行规划、协调与控制的全部活动。这不仅是管理职的头衔,而是“维持持续产出成果的机制”的行为。
问:管理与领导力有何不同? 答:领导力是“决定令人信服的目的地”,管理则是“为朝向目的整备机制(组件)与资源,并处理环境”。优秀的管理者兼具两者,但仅依赖其中之一无法维持长期成果。
问:为什么只有头衔的管理者会失败? 答:因为他们不理解管理的定义,只会临时指示人。一时或许有成果,但缺乏再现性,一旦失去优秀部属就立刻崩溃。
问:缺乏管理的组织有何特征? 答:典型现象包括“只有在某些能干的人在时才有成果”“一次成功后就连连失利”“部属疲惫不堪而离职”等。
参考文献与相关链接
- P. F. 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践》(钻石社)
- Gallup,《State of the Global Workplace》,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