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一回里,我们确认了 EUC 是“公民开发的原型”,而神 Excel 是其中一个象征。 接下来要追问的是——神 Excel 真的“有罪”吗?

结论很明确:神 Excel 本身并不邪恶。它登场之初是现场的救世主,为生产力带来了爆炸式提升。 之所以后来滑向“负遗产”,并不是因为 Excel 的极限或缺陷,而是组织缺乏管理、整个社会的 IT 素养过低。

进一步说,神 Excel 这个词其实是后世的揶揄。倘若社会已经实现“人人都懂函数和 VBA”,它完全可能持续扮演一套理想的即时自动化基座。


全系列


为什么神 Excel 曾是“救世主”

在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众多日本企业直面一个现实:仅靠信息系统部门无法支撑全部业务。

  • IT 人才长期短缺。
  • 核心系统僵化,哪怕微调也要耗上好几个月。
  • 而一线业务天天在变,速度就是生命线。

在这样的环境下,Excel 作为一线的临时工具发挥了巨大威力。 搭建输入表单、用公式自动计算、必要时写个宏——就这样,“不让业务停摆的急救措施”可以由一线自己完成。

换句话说,神 Excel 是一线为突破组织 IT 瓶颈而握在手里的武器


“神 Excel”一词从何而来

值得强调的是,“神 Excel”这个称呼并不是当时就存在。 对使用者而言,Excel 只是救命稻草,被当成“便利的小聪明”“现场的智慧”。

“神 Excel”这句话是在后世才流行开来。 当业务严重依赖个人、组织里剩下一堆无人能读的文件时,人们才带着讽刺意味这么叫。 因此,神 Excel 并不是直接指向当年现场难题的名字,而是后来贴上的揶揄标签


本质上它是“人人可读的机制”

冷静想想,Excel 的函数与 VBA 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暗号。 只要具备基本的 IT 素养,谁都能读懂那套朴素的逻辑结构。

如果整个社会都形成了“阅读与编写公式、脚本是常识”的文化,神 Excel 根本不会被视为“莫名其妙的黑盒”,而会持续被评价为一套透明、能让现场迅速响应的自动化装置

也就是说,神 Excel 原本完全有潜力成为理想的效率提升手段,只是因为素养缺失才被扭曲成负遗产,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救世主如何变成“负遗产”

现实却没有给那个理想成真。

  • 就连 IT 工程师也常常回避 Excel 特有的函数与 VBA。
  • 那些“本该一读就懂的文件”逐渐成了“谁都不敢碰的黑盒”。
  • 后来的人只好从旁观者视角冷笑着叫它神 Excel。

归根结底,神 Excel 现象不是 Excel 的缺陷,而是教育与管理不足制造出来的幻影


跌入负遗产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这把临时武器对组织而言逐渐演变成风险。

  1. 膨胀与黑盒化
    成千上万个单元格填满公式,再也没人掌握整体结构。

  2. 高度依赖个人
    创建者一旦调岗或离职,内部知识就彻底变成“失落的秘技”。

  3. 缺乏治理
    信息系统部门将其视为“一线的土办法”任其发展,安全与审计漏洞伴随正式运营继续存在。

就这样,神 Excel 终究变成了组织难以回避的负遗产


技术上的限制推了一把

Excel 自身的结构性局限,更进一步助长了黑盒化。

  • 缺乏架构约束:不像数据库那样有类型与约束,列可以毫无秩序地膨胀。
  • 版本管理困难:只能靠复制文件留下历史,既无法追踪更改,也难以合并。
  • 缺少运维设计:没有完善的权限控制或事务处理,作为业务基盘的可靠性不足。

换句话说,把 Excel 当作业务系统或数据库替身本来就勉强,超越这些界限的用法加速了神 Excel 现象。


历史揭示的普遍结构

神 Excel 的历史提醒我们:“短期救急”与“长期负债化”永远背靠背

但也别忘了,神 Excel 这个名字本质上是后世的讽刺;若真正的 IT 素养早已普及,它完全可能继续作为理想工具存在。这不是一则简单的失败故事,而是没人能把前线英雄造出的成果培育、维系下去的现实。

而这种情形未来仍会重演。我们很难期待社会迅速普及“真正的 IT 素养”。 正因如此,当我们审视当代的 no-code/low-code 与 RPA 时,更要准备好避免掉进同样的结构。

救世主与遗留制造机始终只有一线之隔——牢记这段历史教训,才能思考公民开发的未来。


下回:现代公民开发平台的光与影 3/7